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康福五金网 >> 精密轴承

扩大政府投资无助中国下一轮增长0锯片

发布时间:2022-11-01 20:05:21

扩大政府投资无助中国下一轮增长

2011年四季度到现在,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流动性不断释放没有带来市场预期的繁荣,于是有人再度提起凯恩斯主张,认为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才是刺激增长的尚方宝剑。凯恩斯主义是什么?于中国而言,就是再来一轮加强版的“四万亿”。

信奉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和凯恩斯一样,真诚地认为衰退之后,市场失灵,“经济复苏实际上靠信任的恢复,在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信任是最难控制的。” 因此,“决定短期投资的权力决不能放在私人手中。”换一句话说,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是由预期决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的预期不确定,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非理性的,这时候,只有政府信息充分,预期准确,且所有判断都属于完全理性状态,所以,只有把社会资源的掌控权交给政府,由政府来制造“需求”,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

和上述观点相对应,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真正对促进经济繁荣有作用的是“各种通过重新分配收入等增加消费倾向的办法。”这里的“重新分配收入”落实到税收政策层面就是提高政府收入的比率,而“增加消费倾向”无非是二次分配中增加政府投资的占比。

从增加政府收入到扩大政府投资,凯恩斯主义者把政府加大经济资源掌控力度作为拯救经济的灵丹妙药。

政府投资果真是经济增长的良方妙药么?

查看一下六十年来的财政收支结构,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政府始终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主要角色,1978年,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4%,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执行的就是极端凯恩斯主义。就投资效率而言,中国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效率之差别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差别。

凯恩斯主义之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条件:即政府是理性的,无私的,政府掌握的经济信息是充分的,政府的所以决策都是理性的、利民的,撇开数据,单从理论逻辑上,我们看看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所隐含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否存在?

首先,政府掌握的信息是充分的吗?自从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以来,各个省市GDP总额加起来,总是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的GDP数字。即便不考虑地方政府对企业上报统计数据的干预,仅仅是各个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漏报、瞒报统计数据,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供求真实还是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供求情况客观,我们可想而知。

其次,政府决策是完全理性的吗?且不说,从国家制定各个“五年计划”到各个部委制定不同行业的“发展规划”,其主要依据是上级的精神还是来自基层的需求数据分析?我们毋庸置疑。就是以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相对完善的美国为例,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不正是格林斯潘的低利率误导居民盲目负债的结果?格氏想以鼓励居民购买来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结果拉出来的是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个后果绝对不是美联储当初通过低利率引导货币宽松的目的,可见政府和企业一样存在认知盲点,其“理性”是有限的。

再次,政府是利己的还是利民的?在布坎南看来,“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而政府是由政治家们组成的理性群体,追求个人利益是政治家的理性选择,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政治家也是人,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治市场上不会变成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缺乏监督的情况,政府的决策选择更多的是代表官员利益而不是是充分代表民众的公共利益。回到现实,以美国为例从格林斯潘不断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增长”到伯克南的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哪一个货币政策不是为当届政府的竞选利益服务?同样,奥巴马通过福利扩张来博取选民的选票,然后把量化宽松的后遗症递延给下一任政府,何尝不是个人政治利益至上的短期行为?既然权力备受监督的美国政府尚不能摆脱政治家利益对经济决策的掣肘,中国政府的官员岂能个个是只考虑公众利益的圣人?

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形成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体征,要解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调整结构极为重要,而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的关键之一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型。中国目前要面对的不是如何通过强化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而是如何淡化政府的投资功能,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在“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 这,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妙药。

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型,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大背景下,再度提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那是搭错脉息开错药。

上一篇:墨西哥印钞刺激经济覆辙不要在中国重演下一篇:叶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三大隐患

蜂巢转轮除湿干燥机

肉苁蓉价格一斤多少钱

安全阀校验规定

手机探测仪价格

上海到贵阳物流公司

友情链接